麦肯锡:到 2030 年,关键电池原材料的供需失衡迫在眉睫

麦肯锡的一份新报告发现,确保关键电池原材料的可靠供应对于全球推动净零排放至关重要,特别是随着电池电动汽车(BEV)的需求在本十年末加快步伐。

麦肯锡估计,到 2030 年,全球纯电动汽车领域乘用车的需求将从 2021 年到 2030 年增长六倍,同期年销量从 450 万辆增至约 2800 万辆。

该咨询公司表示,这样的预测意味着该行业在满足需求方面“可能面临持续的长期挑战”。

该报告特别强调,汽车原始设备制造商正在更加关注减少材料使用造成的范围 3 排放,而材料使用在电池排放量中占很大一部分。因此,电池材料采购对于电池生产商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。

根据最新的估计,麦肯锡的分析预测,某些材料的需求将超过基本情况的供应,需要额外的投资,并导致人们担心短缺和价格波动等挑战。

供应短缺迫在眉睫

麦肯锡的报告发现,根据当前的市场观察,到 2030 年,电池制造商预计将面临确保多种重要电池原材料供应的挑战。

图片来源:麦肯锡

电池制造商使用了当今开采的所有锂的 80% 以上,到 2030 年,这一比例可能会增长到 95%。随着技术进步有利于锂重电池,锂开采将需要大幅增加才能满足 2030 年的需求,麦肯锡说。

对于镍来说,转向纯电动汽车引发的短缺担忧已经引发了对新矿的大量投资,特别是在东南亚,但还需要增加更多的供应。麦肯锡的报告表明,随着电池行业继续与钢铁和其他行业争夺 1 类镍,2030 年可能会出现轻微短缺。

麦肯锡估计,虽然钴在电池化学混合物中的份额预计将下降,但从 2023 年到 2030 年,所有应用对钴的绝对需求可能每年增长 7.5%,并补充说,钴短缺的可能性不大,但其供应量将由镍和铜驱动,因为它主要是其生产的副产品。

与此同时,预计到 2030 年,锰的供应量将适度增长,但对电池级材料的需求增长可能会超过供应量,从而需要开发新的精炼厂。

为了解释 LFP(磷酸铁锂)技术的快速采用,麦肯锡的研究用两种情景对 2030 年的供需平衡进行了建模。

在基本情况下,只有约20%的HPMSM(高纯一水硫酸锰)供应能够满足电池应用的要求(如果所有宣布的项目都实现,则为30%),其本身仅占总量的5%左右对锰的需求。

在磷酸铁锂技术的快速采用加上电动汽车产量增长放缓的世界中,电池材料的需求可能会有所不同:

图片来源:麦肯锡

全球趋势

尽管电池和原材料的总体需求正在迅速增长,但供应现在并将继续主要集中在几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,其中包括印度尼西亚的镍;阿根廷、玻利维亚和智利的锂;麦肯锡表示,还有钴的刚果民主共和国。

与此同时,精炼通常在其他地方进行,通常在中国(钴和锂)、印度尼西亚(镍)和巴西(铌)。

麦肯锡表示,这种价值链设置给欧盟和美国等地区带来了额外的考虑,这两个国家对进口材料的需求很高,而且往往严重依赖单一国家的来源。

例如,欧盟68%的钴从刚果进口,24%的镍从加拿大进口,79%的精炼锂从智利进口。

供应链透明度

此外,尽管精炼镍、钴和锂等材料的供应集中度是已知的,但有时无法完全了解原材料的来源。

高纯锰就是这样,其中95%以上产自中国,少量来自比利时和日本;石墨,几乎全部在中国提炼;阳极生产,中国在这方面几乎处于垄断地位。

电池原材料供应来源的透明度有限也引起了更广泛的 ESG 担忧和关注。例如,欧盟电池法规旨在使电池在从材料采购到电池收集、回收和再利用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可持续发展。因此,麦肯锡认为,解决 ESG 问题的压力未来可能会增加。

最近的供应链中断,例如 2021 年至 2023 年影响镁、硅和半导体的供应链中断,增加了买家提高关键电池原材料供应链弹性的需求。

出口商最近推出的贸易限制进一步加剧了买家的进口依赖风险,包括中国对某些材料(例如纯电动汽车中使用的合成石墨和天然鳞片石墨产品)的出口管制以及印度尼西亚禁止镍矿石出口。